※ 臭氧发生器专业厂商-臭氧发生器 » 网站首页 » 臭氧相关技术/新闻 |
|
三亚花10年时间建——海洋牧场
什么时海洋牧场?就是在海底给鱼将各种形状不一的水泥框架、旧铁船等人工鱼礁进行定点投放,为珊瑚、海藻的生长提供附着点,吸引各类鱼、虾、蟹、贝等海洋生物前来觅食、栖息和繁殖。
蜈支洲岛位于三亚海棠湾内,呈不规则的蝴蝶状,周边水域海水最高能见度近27米,风光旖旎。这个国家5A级景区一度被誉为旅游“金饭碗”。
“鱼太多了,一根咸菜都能钓上来一大筐。”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副总裁丁峰回忆当年的情景满是感慨,2000年开业以来,旅游区仅垂钓项目就吸引了源源不断的“流量”。
然而,由于周边渔民长期过度捕捞和海域生态环境恶化,2008年后的吊钩放入海中久不见动静,让旅游区的管理者们感到压力骤然在肩,只能忍痛割爱,全面停钓。
经过研究,2010年左右,国家农业部门提出建设人工为鱼类建造环境,蜈支洲岛旅游区当即决定邀请专家、集中投资,按下海洋牧场规划启动键。
好在海洋牧场的建设,并不是旅游区和教授的孤军奋战。自2012年以来,省市相关部门相继支持上千万元资金,在蜈支洲岛海域投下大量人工鱼礁和废旧船只,海藻和珊瑚也渐渐附着其上生长。
随着投下的鱼礁渐渐有了“声响”,信心也越来越足。人们积极性被提高
为了推进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牧场建设,蜈支洲岛旅游区早早成立了海洋部,潜水教练王丰国成为负责人,顺理成章接手了人工鱼礁投放现场执行人的角色。
在他看来,建设海洋牧场的难度,无异于在水下垒砌一座长城。
从藻类、藤壶、小型贝类、珊瑚到鱼类,王丰国的笔记本上,写满了各种海洋生物的名字。当潜下水后,他惊奇地发现了颜色绚烂的海蛞蝓在鱼礁上舞动;他拍到了罕见的大法螺产卵画面;他还明显感觉到,巨型石斑的数量在成倍增加。从海军退伍的他,有种完成使命的自豪感。
现在,蜈支洲岛海域鱼类在2011年数量基础上提升至少5到10倍,仅珊瑚就有120多种,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。一次内部座谈会上,有专家当场质疑这些数据的真实性,而当一本本记录册、一张张照片被相互传阅后,全场掌声雷动。
。在蜈支洲岛,生活垃圾100%回收或下岛处理;游客被“智慧景区”系统错峰分流,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承载压力;“无纸化入园”“无纸化办公”成为常态。
丁峰感慨,蜈支洲岛海洋牧场的建设,不但让海洋生物集聚,也让游客对环保产生共鸣。岛上减少提供洗发水、沐浴露等日化洗涤产品;游客潜水时不能触摸珊瑚;观光车全部使用电能驱动;每年开展海洋垃圾清理活动……
“投放鱼礁7.26万空立方米的海洋牧场,正在成为一座拯救生物多样性的‘方舟’。”20年前,丁峰在影视资料中见过蜈支洲岛海域的“海狼风暴”,他希望这样的鱼群,再次在不久的将来出现。
未来牧场
近年来,蜈支洲岛海域每年潜水人次达38万,几乎是国内其他景区潜水人次总和。“这就是海洋牧场带来的效应,保护和经营,谁也离不开谁。”王爱民说。
谈到建设经验,丁峰认为是“不急于求回报”。10年来,蜈支洲岛海洋牧场以成熟的景区为依托,因地制宜进行改造,而不是盲目追热点,一哄而上。因此,在大部分时间里几乎没有营收。同时,有建设就得有管理,专业的管理机构,常态化的巡视护理,缺一不可。
“海洋牧场建设永远是进行时。”王爱民谈到,尽管蜈支洲岛海洋牧场正在朝着规划的方向发展,但还是存在瓶颈和短板。比如,现行法律对渔民的约束性不强;由于政策问题,没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海洋牧场建设大军中来,以至于部分正在筹建的公益性海洋牧场出现“无规划、无人员、无管理”的情况。
深蓝色是海洋,被黄色方框和红色文字标注的是正在规划的海洋牧场。在陈精渊的办公室里,这张《三亚市海洋牧场分布图》显得格外醒目。
“‘十四五’期间,海南岛周边规划了31个海洋牧场海域,从现在开始就需要精打细算。”王爱民说,最终目标是要将海洋牧场群打造成生态环境优质、生态系统健康、渔业和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的“未来牧场”。
上一主题:关于严厉打击假冒我司产品销售的严正声明 |
下一主题:游泳馆的下一波热潮-智能化游泳馆 |